2019年秋季科级干部进修班第四学习小组
2019年我县出现持续高温无雨天气,遭遇了百年难遇的严重旱灾,河湖库塘水位持续下降,库塘蓄水大幅减少,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给人民生活特别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很大困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一步分析研判我县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形势,2019年秋季科级干部进修班第四小组对我县今年遭遇的旱情、灾情及富河流域重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及今年我县遭遇的旱情、灾情
全县已建成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特别是1998年大水以后,一大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固,使我县防洪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全县共有堤防121处,总长度441km;水库157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3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130座,万方以上山塘1066处,大小湖泊围垸151处;单机50KW以上固定排灌泵站92处286台46238KW。目前全县水利工程设施已基本形成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互补的防洪抗旱排涝体系。防汛抗旱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但是全县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数标准不高,遇到复杂严峻的水情、旱情则难以应对。
今年,我县旱情、灾情严重,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一是降雨偏少。今年出梅以来,全县累计降水较历史同期偏少9成,无雨日达100多天,创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之最。二是农作物受灾。全县农作物受灾18.09万亩,成灾6.73万亩,绝收2.63万亩;全县林业受灾7.91万亩。其中,精准灭荒受灾2.31万亩、经济林受灾2.48万亩、种苗受灾1.55万亩,全县20个镇区不同程度受旱受灾,其中龙港、排市、陶港、枫林等镇区情况较为严重。三是部分水源枯竭。部分河道断流、水库、山塘干涸、水井见底,全县157座大中小型水库蓄水均低于汛限水位,其中,小型水库蓄水低于死水位的水库31座。四是部分地区饮水困难。全县有11个镇区57个行政村23055人,22所学校15512名学生饮水困难。
二、影响我县防汛抗旱形势的主要因素
综合分析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结合水利工程设施现状,总体来讲,我县内河险情大于长江,山塘险情大于水库,小型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多于中型水利工程。
1、气侯因素。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是我县形成水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8.7mm,其中4-9月为1038.7mm,年平均降水日数159天,年最大降水量2275.4mm(1954年),年最小降水量770.1mm(1968年),年度差系数2.9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枯年降水量之比在2.41-2.95之间;降水年内在时间上分布不均,70%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主暴雨期一般发生在6、7月,最大日降水量达554mm(1994年7月11日),最大月降水量为804.5mm(1994年7月)。在农作物和人畜用水的高峰期,降水量又常以久旱和暴雨形式出现。 6至8月间,3个月累计最大达1222.2mm,最小仅为108.8mm。降水雨量分布亦有差异,西南地区大于中部平原,东北沿江滨湖地区偏小,北部丘陵地区居中,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典型梅雨一般出现于6月上旬到7月上旬。出梅以后,雨量显著减少,湿度下降,温度升高,多酷热天气,天气即进盛夏。典型梅雨期长约20-24天,入梅日期大多在6月中旬,最早和最晚可相差47天;出梅日期大多在7月上旬,最早和最晚可相差56天。
2、地形因素。阳新正处于长江中下游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汇处,界庐山与幕阜山之间的狭长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富水下游西南环山,东北滨临长江,中部为富水河谷平原,被称为“暴雨中心”和“洪水走廊”。全县集水面积6771.4平方公里,其中客水3991.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是本土面积的2.44倍。鄂赣两省七县市(瑞昌、武宁、修水、通山、咸安、大冶以及阳新)之水,汇集于富水下游湖区这个“洪水走廊”,每遇汛期,下有长江洪水顶托,上有富水水库泄洪和山洪,加上区间降雨,使中部富水河谷平原成为“水袋子”。
3、工程因素。全县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标准低、病险多、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脆弱,尚不能满足“防大汛、抗大旱”的要求。全县现有围堤441km,除长江干堤达到国家二、三级堤防标准,富河下游两岸堤防累计加固长度93.66km,富河仍有40.73公里未能得以加固治理,其余内河内垸提防大部分不足5年一遇防洪标准。抗旱、排涝泵站、涵闸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带病运行,设备严重老化。大部分灌溉渠道堵塞损坏,渗漏严重,渠系利用系数低。泵站提水工程设施也因年久失修,设备无法更换等原因,部分泵站已处于瘫痪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全县抗御干旱的能力。
4、人为因素。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了部分水利工程设施人为破坏、盗抢,填埋渠道建房修路,超载车辆压坏路渠,部分群众烧山开荒,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5、其它因素。农作物在夏秋高温、高蒸发量季节,多以需水量较大的水稻为主,从而增大了抗旱的风险性。全县山区丘陵地带耕地占总耕地面积50%以上,且土质多为砂壤土,含水量少,农作物抗干旱能力差,从而加剧了农作物干旱的威胁。全县山丘地较多,一般农作物种植高程在20m以上,且有部分种植耕地高程为25m以上的山坡地,而水源地高程大部份在20m以下。因此,一旦出现干旱,就给水资源的调度带来极大困难。此外,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管理落后,水利工程经济价值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等,也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的供求关系。
三、提升防汛抗旱能力的几点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形势的复杂多变、人水矛盾的日益加剧,防汛抗旱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繁重,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都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阳新水旱灾害的特点,应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防汛抗旱工作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广,涉及民生很强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研究建立防汛抗旱的社会化投入保障机制,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长效的防汛抗旱社会应急保障体系。
2、建立完善防灾抗灾减灾工程保障体系。多年来,全县水利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对发展全县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仍然较低,应结合我县水雨工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小型水利设施管护体制,努力提升全县整体防灾抗灾能力。一是对病险山塘、涵闸泵站进行整险、更新或改造;二是完善田间渠道配套、在土坡山区突出节水工程建设,大搞旱地水浇,采取高效节水灌溉相配套的工程措施。三是启动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工程,有效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利用合理的工作布局,组成面向全社会的抗旱减灾工程网络保障体系,通过抢引雨洪资源和过境客水,全面解决群众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用水需求,做到一举多得,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
3、建立水旱灾害预测预报和指挥体系。要认真搞好防汛抗旱规划,编制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等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步伐,以便更快、更准确的收集雨情、水情、旱情、工情,对洪水、旱情的发展趋势及时准确的做出预报,进一步在全社会和人民群众中强化水患意识,在基层干部群众中普及水法规、防洪法规和防汛抢险基本知识,把抗洪抢险的临时有效做法变成长效机制,并在防汛抢险的组织、领导、发动、措施、保障、纪律等方面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体制、做到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行抗旱水量调度制度,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以水库、塘坝、水井等自有水源的调水供水为主,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基础,并与应急、农业、林业等基层组织有机结合,努力构筑纵向指挥,横向联合,布局合理,逐步形成县--镇--村--组四级抗旱服务网络体系。
4、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县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水利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要每年维修一批抗旱泵站。按分级投资的原则,县镇村都出一点,对设施老化的泵站有计划地进行修复;二是要组织水利工程岁修。各镇区要在冬春季节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对渠道清淤疏浚,确保渠系通畅。三是要建立备用水源、确保饮水安全。对镇区自来水厂要建立备用水源,村组自然湾要有集中饮水井,对于学校人口密集区也要有饮水井,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四是关注山区群众生活用水。对水源紧缺的山区,要计划购置拉水送水车,建立送水保障制度,确保农村群众饮水不出问题。
5、转变观念,创建防汛抗旱新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扩大抗旱的服务领域和内容。应从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向整个国民经济服务转变,从主要注重农业效益向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转变,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今后防汛工作要在控制洪水,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防御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尽量利用洪水资源,为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实施洪水管理,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施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防洪工程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和水法规的建设,有效的规避风险、承担风险和分担风险,提高化解和承担洪水风险的能力。二是推行洪水资源化。我县的县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利用洪水资源,以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工农业生产服务。
6、统筹兼顾,建立水利工程建设指挥体系。水利工程建设涉及范围广,牵及部门多,要改变水利工程建设由水利部门单打独斗局面,建立由县领导挂帅,水利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参与,项目所在镇区配合的水利工程建设指挥体系,以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防汛抗旱工作是阳新的一项常规工作,年年抓、年年做,我们要借鉴历史、取经案例、构建背景、实际演练、完善预案、分级响应、规范权责,逐步使防汛抗旱工作走向体系化,制度化、法治化。做到9个早、6个到位,即早意识、早防备、早发现、早研判、早核报、早控制、早查实、早发布、早反思,思想认识到位、体制机制到位、法规制度到位、规划建设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到位、监管执法到位,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消除水旱灾害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