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视野

论坛 | 党校声音: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10-18  来源:办公室、黄石日报  返回上页


 

编者按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来。本期编发市委党校部分教师撰写的理论文章,供学习交流。


加快建成长江中游多式联运重要节点和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邹炜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全球集散分拨中心,支持各类主体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为黄石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多式联运重要节点和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黄石依托矿产资源富集和区位交通便利等优势,立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的目标定位,全力打造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大力发展大宗散货“江海直达”航线,推动矿石、煤炭、粮食、钢材等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成势见效,这对于黄石提升开放水平和城市竞争力、保障战略资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着力完善大宗商品储运基地设施。黄石可以加快完善港口码头、加注锚地、货运场站、油气管道等配套设施,形成外畅内联的集疏运体系,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多式联运,提高储运一体化能力。有序扩大仓库、储罐等储备设施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宗商品行业企业参与储运基地建设。积极对接武汉铁路局,争取将黄石地方铁路融入国铁运行体系。未来,还可以将黄石新港大宗商品储运基地设施工程列入我市“十五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予以推进,在资金安排、建设时序、要素支撑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着力做强大宗商品多式联运。黄石应进一步巩固与舟山、盐田等沿海港口合作成果,强化长江上中下游合作互动新机制。发挥上中下游各自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协调地方政府、铁路局对“江海直达+长江班列”货源集结、运价下浮给予更多支持,实现政策和资源的共享共赢。围绕打造内陆“新沿海”目标,结合本地企业外贸出口需求,通过上海、宁波等东部沿海港口和南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双循环通道,探索形成联通沿海、通达全球的海铁联运新通道。统筹运输链条中的运输企业、港口企业、货主企业、铁路企业和物流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公改铁”做深做实。进一步推动多式联运平台公司提档升级。加大上中下游市场开拓力度,协调推动内外双循环。整合铁路、港口、航运等资源,实现多式联运供应链信息共享,真正做到全程一体化运输服务。

着力扩大大宗商品贸易储运规模。黄石可以积极巩固同中储粮、中粮油脂、中国矿业集团等大型粮食、矿石、煤炭等企业合作,建立互访互动互联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招引矿石、煤炭、粮食、钢材等大宗货物加工贸易物流等龙头企业入驻黄石。借鉴上海、舟山等地发展经验,制定实施大宗商品贸易商招引计划和扶持政策,加快引进集聚一批进口、转口、离岸等大宗商品总部企业。支持企业以大宗商品的离岸贸易、转手买卖、全球采购为特色,增强供应链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着力营造大宗商品一流营商环境。黄石要利用区块链等手段提升大宗商品储运环节监管水平,加强海关、海事、边检、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打造一站式口岸数字化监管服务体系。放宽大宗商品贸易主体准入限制,设立企业登记注册“单一窗口”,实施登记确认制,简化开办企业程序。争取黄石通道粮食专用箱优先调配,切实降低污箱的物流成本。简化审核手续,探索大宗商品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负面清单管理。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投资股权、债券、私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方式,为大宗商品储运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高质量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柯凌云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黄石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的实施意见》,吹响了黄石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市委立足黄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明确提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黄石要在深挖传统产业潜力、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强化高端科技支撑三个方面持续用力,高质量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深挖传统产业潜力,稳步放大竞争优势。黄石因产业而兴,新时代发展也要依托产业振兴。凭借传统优势,冶金新材料成为黄石最“粗”的一条产业链,涵盖钢铁新材料、铜基新材料和铝基新材料产业。近年来,以大冶特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等为代表的两千亿级冶金新材料企业,通过技改升级、制造换新,实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目前,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仍是维持黄石工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性力量。一方面,要重点围绕提质增效,紧盯高端目标,按照“一企一策”的思路,探索建立集产品换代、品牌升级、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精准转调”生产模式,扩大先进产能与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落后产能,要坚决做好清理淘汰工作,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更大空间,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快步培育增长引擎。围绕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目标定位,黄石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承接武汉产业配套,加快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3年,全市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242.6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10.43%,已跃升成为黄石工业经济第三大主导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既是黄石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的首位产业,也是黄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下一步,黄石要立足区位优势,利用资源禀赋,持续聚焦聚力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临空经济及关联产业四大优势产业链,向集群化发展、高端化引领、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融合化提升加速迈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为黄石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筑牢工业“硬支撑”。

强化高端科技支撑,大步实施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老工业基地提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用好用足党校、在黄高校、社会研究机构等科研力量,建立“企业出题、科技破题”的产业研用合作模式,推动构建“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的创新链条。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机制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吸引科技人才。加强与武汉、省内其他兄弟市州、周边省份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快建设黄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科创平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吸收一批急需技术,加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靠前服务,用心用情为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优化科研投入补助政策和企业研发后投入补助普惠性政策,向科技型企业发放专利质押、企业信用保证等“科技银行”贷款,通过“科技贷”“专利贷”等方式强化资金支持,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驱动力,加快推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童怡

湖北多水,治荆楚必先治水。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根在流域。解决流域问题是保障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湖北省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黄石是一座襟江怀湖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港而兴,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近年来,黄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共进。

从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视角看,黄石目前存在五大优势特征和三大短板。黄石具有良好的生态禀赋,襟江怀湖,城在湖中,山湖城特色独一无二;具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工业占比高;对外开放水平、综合交通优势突出,处于武汉都市圈核心区,毗邻花湖机场,坐拥优质港口黄石新港,得天独厚的空间区位使得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前列,连续12年进入“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榜单;具有一定的城市实力,黄石—大冶城区现有常住人口约120万人,是武汉都市圈第二大都市区,形成了辐射黄冈、鄂州的城镇连绵区。但在看到成绩和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短板。首先水旱灾害形势不容乐观,千年采矿史容易引发尾矿污染等系列安全隐患;其次是产业偏向重工业,钢铁、有色、建材等三大产业占比达50%以上,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面临较大的产业转型压力;最后是经济总量与首位城市差距较大,与武汉都市圈、市域内部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水是黄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作为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长江大保护及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战场,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是黄石必须守住的底线。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近年来,黄石强化产业链招商,促成闻泰科技、广合科技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推进宏和电子、大冶有色40万吨阴极铜、华新亿吨机制砂等重大项目建设。聚集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和武汉都市圈企业合作交流,力促光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通过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链供应链,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实施“百企技改”工程,重塑制造业新优势。推动工业由增量向总量、由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由初级原材料供应向终端和高端产品跨越。

要以全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黄石的城镇发展布局主要表现为“组团式”,实行“一主一辅”,即以大冶湖新区为核心,推动黄石城区与大冶城区同城化发展,打造市域一体化发展引擎,以阳新城区为辅,打造南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区,积极建成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从而实现全域一体化发展。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托邻近花湖机场区位优势,发展鲜活农产品加工、高档花卉、航空食品等临空型农业,供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水产、中药材、蔬菜、茶叶、水果五大特色县域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打造“小新鲜、美精尖”的现代化县域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挥区域内特色优势,实现以工促农。以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推进信息化。持续办好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重点行业试点开展垂直领域工业互联网试验工厂建设;推进黄石城市大脑建设,提升大数据中心存算能力,实现基础数据、主题数据的共建共享,打造“东楚通”智慧城市综合门户,构建智慧黄石综合服务统一入口;建设流域防洪调度“四预”业务平台和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打造鄂东水资源协调发展示范区

肖文欢

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多,黄石是“百湖之市”,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打造鄂东水资源协调发展示范区是黄石市发展的四大功能定位之一,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的重要举措。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打造水安全共防、水资源共享、水环境共治的示范样本,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黄石力量。

以水安全共防构建区域协同防护网。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黄石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拥有大冶湖、磁湖、保安湖等众多湖泊,以及富水、王英水库等重要水源地,水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多重挑战。打造鄂东水资源协调发展示范区,首要任务是构建水安全共防体系,实现区域内防洪抗旱、水资源保护的协同管理。一要强化流域统筹管理。依托《黄石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对全市水网系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监管,确保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通过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监测等,实现对水文信息的实时掌握和精准预测,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完善防洪排涝体系。针对大冶湖流域等重点区域,加强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洪标准。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实现雨洪资源的生态化利用。三要推进水资源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水资源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完善应对极端天气、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提升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以水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发展共赢。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黄石市应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构建高效、公平、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发展共赢。一要加快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市场配置机制,通过水权交易、水资源税等手段,鼓励节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加大对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领域的节水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要推动区域供水一体化。以富水水库、王英水库等水源地为依托,加强跨区域供水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确保城乡居民共享安全、稳定、优质的水源。特别是要针对偏远缺水农村地区,通过调水工程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用水需求。三要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在磁湖、大冶湖、莲花湖等市区内湖,发展水利旅游、水上运动、休闲渔业等绿色水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严控排污及加强对湖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以水环境共治守护共有的绿色家园。良好的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黄石市在打造鄂东水资源协调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水环境共治,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在《黄石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完善地方各类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全面落实落细河湖长制,加大有奖举报制度实施,优化无人机巡查监管体系,形成强效有力的监督态势。二要持续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磁湖、青山湖、大冶湖等部分污染水体的水生态治理工程,不断促进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通过湖泊联合调蓄,涝水分区排泄,保障区域防洪排涝安全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河湖水质。三要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抓手,开展“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营造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幸福河湖的良好氛围,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绘就“百湖之市”的美丽画卷。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胡志明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我市坚持工业强市,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这是对我们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自身战略定位的科学指引,也是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指南。

坚持“抢位”“错位”协同发展。“抢位”重在靠前布局、抢占先机。以超前眼光敏锐捕捉机遇、主动谋划,推动我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变革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错位”要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有选择地推动适合我市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通过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是根本支柱。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立市。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动冶金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相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引育壮大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临空产业和临空服务、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耕细作,盘活资源、做优龙头,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下一代网络(6G)、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努力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推动主导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持续推动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融入全省统一建设的多式联运、商贸物流等平台,做强做优有色金属产业供应链、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科技创新供应链、住房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等供应链平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和安全韧性,推动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和拓展产业链,提升竞争力。立足本地产业链实际和比较优势,找准与企业未来战略布局的结合点,以区域内龙头企业为原点、产业链分析为基础,寻找和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坚定不移招大引强、招优引新、招链引群,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战。

加速释放数字红利与绿色动能。数字化、绿色化已成为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普遍趋势,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含新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迈步新征程,我们将进一步扎实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引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篇文章”,全力打造具有黄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吴茂朝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实施意见》,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为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卡点指明方向与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黄石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全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主一副,两带多点”四化同步发展空间结构已成型,城乡基础设施逐步走向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末,黄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24%,居全省第2位。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堵点卡点,比如城乡要素流动的整体性、协同性不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需待完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塑相关体制机制,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和难点问题。

把握推动城乡融合的实践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需科学把握推动城乡融合的实践要求。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坚持系统观念。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对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更高。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项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三是坚持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为切入点。“双集中”发展是解决“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的关键举措。城镇和产业集中会加快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分工、生产效率和就业需求的提升,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及吸纳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产业协同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引导城区及周边城镇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土地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把准完善体制机制的主攻方向。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把准改革主攻方向。一是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坚持规划先行,实施《黄石市域战略规划》,完善市域功能区布局,构建市县一张蓝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持续深化危旧房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改革试点,加快完整社区建设,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房地产发展模式,立足人文生态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精致城市。二是深入实施强县工程。聚焦县域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功能集成,优空间、提品质、育产业,完善以县域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推进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支持大冶市、阳新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聚焦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推进农村饮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是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深化以共同缔造为载体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县城、乡镇、村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