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亿万劳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五一”这个礼赞劳动、致敬劳动者的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劳动者的故事,一起感悟劳动的意义、创造的价值、奋斗的美好。
“你是很了不起”
“今天我们看到群星灿烂,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在这里了……一切都历历在目,我们这些人都是经历者、见证者。看到大家,对劳模肃然起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情怀油然而生。”
2013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不同历史时期的65名劳模代表欢聚谈心。总书记真挚的话语,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梁军在驾驶拖拉机(1950年摄)
“我是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1950年,那时我才21岁。我为什么当劳动模范?我的梦想就是建设北大仓,现在这个梦基本实现了。”说这话的是时年84岁的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听了梁军老人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你的事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你是很了不起”。
粉色的书包
2013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十四局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
范勇在徐州地铁工地(2019年7月摄)
在钢筋工范勇工地上的临时小家里,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来这多久了?”“工作稳定吗?”“收入怎么样?”“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得知范勇的妻子和女儿来了北京,总书记特意叮嘱范勇一家人:“来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点,好好团聚一下。”
看到范勇6岁的女儿,习近平总书记送给她一个粉色的书包,还俯下身子,掬着她的脸颊,大朋友小朋友相视而笑……
“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
廖席展示“手撕钢”(2022年3月摄)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紧张又兴奋。
拿起一片“手撕钢”,习近平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
“勤劳的小蜜蜂”
2019年春节前夕,北京前门石头胡同快递站点,“快递小哥”刘阔和同事们惊喜地见到了前来看望他们的习近平总书记。
听到大家年三十才能回家,习近平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刘阔在整理包裹(2019年2月摄)
“总书记握住我的手,我激动得不知说啥好,一个劲儿乐……”那一天,那一刻,刘阔记在心里。
2021年,刘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想当好小蜜蜂”!
“你们辛苦了”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上,有个“望海楼”。
刘军、王娟夫妇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0多个年头,守护一片安宁。
刘军、王娟夫妇在望海楼外(2021年8月摄)
2021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驱车来到这里。“总书记好!”夫妇俩迎出望海楼。“你们好!”总书记一边打招呼,一边向他们走来。怎么值班、怎么休息,多久能回一趟家、多久能见一次孩子……总书记详细了解他们工作生活情况。
得知二人长年工作生活在这座三层高的望海楼里,24小时轮流值守,紧要时每15分钟瞭望一次,就这样度过了4700多个单调的日日夜夜,习近平总书记连声说:“很辛苦!”
“你们还有什么困难?”习近平总书记问。“没有了,都挺好的!”刘军腼腆地笑了。总书记点点头,提出“进楼里看一下”。一层卧室、二层餐厅、三层工作间,总书记逐层察看,关切询问冬天取暖烧什么、能不能洗上热水澡,仔细翻看瞭望情况记录本,了解工作制度、管理规定。
“你们真是不容易啊!”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这项工作很光荣,也需要很强的责任感。这么多年都没有发生过火灾,这很不容易。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一辈子办成一件事”
2023年7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在企业智能制造生产区,热情的员工们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高声问好。
“大家在这里工作满不满意?”
“满意!”
“都有下一步去努力奋斗的目标吧?”
“有!”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工人在作业(2023年7月摄)
看到大家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充满期待:“我们说大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希望大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
2023年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里,“大国工匠”郭汉中细细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一个神坛底座的修复过程。
“很复杂啊!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习近平总书记问。
“至少得一年。”郭汉中答道。
文物修复师郭汉中在工作(2021年6月摄)
当下,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这项工作,需要“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又要“凝神屏息”的细致耐心。
“这个工作不容易!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语含深情。
“他们是顶梁柱”
2024年3月5日下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
孙景南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工,在发言中分享了她的思考:“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孙景南代表在全国两会(2024年3月摄)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赞叹,“交通行业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国际的前头,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他们的待遇条件保障好。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批培养出来,他们是顶梁柱。”
以劳动筑基,以奋斗开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者的关心关怀,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尊崇礼赞,必将激励、指引亿万人民奋发进取,在新征程上依靠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中图片来自新华社)
(策划:周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