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和时行。4月7日—11日,襄阳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县级班(政务经济班)全体学员赴黄石市委党校开展为期五天的互换教学活动。学员们先后深入黄石档案馆、规划馆、国家矿山公园、劲牌公司展馆等特色教学点,系统学习黄石“工业文明与生态创新”双轮驱动的实践经验,沉浸式感悟黄石“工业摇篮”的厚重历史、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在互学互鉴中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迪思路,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蓄势赋能。
以史为鉴,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黄石档案馆与红十五军旧址,学员们通过珍贵档案和革命文物,回溯了黄石作为近代工业摇篮的百年奋斗史,深入学习了鄂东南地区红色革命精神,一份份泛黄的工运史料、一幕幕感人的抗战场景,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工业报国”的使命传承,深刻感悟“工业报国”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大家纷纷表示,要将黄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融入新时代干事创业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学习借鉴黄石以历史文脉赋能城市发展模式,发挥襄阳历史底蕴厚重优势,坚持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挖掘经济新增长点,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学员们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三千年的智慧积淀。遗址保护与工业旅游的融合开发,为襄阳古城、古隆中、习家池等历史遗迹的“活态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向新而进,塑造产业转型发展新优势
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学员们见证了“亚洲第一天坑”从资源枯竭到生态修复的华丽转身,领略了3000年青铜冶炼文明的璀璨成就。大冶有色弘盛铜业智能化工厂的现代生产线,与古铜矿遗址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转型”的黄石路径。
在劲牌公司展馆与健康产业园,学员们深入调研“科技赋能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劲牌“科技+生态”双轮驱动模式,启发了学员加深了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认识,大家一致表示,将立足各自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手抓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的根植性优势产业集群。
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发展新范式
黄石规划馆的沉浸式沙盘和数字孪生技术,全景呈现了黄石“全域一体化”空间布局和“临港新城”战略蓝图。学员们围绕“多式联运枢纽打造”“老工业城市更新”等议题,与黄石规划部门深入交流,对比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探讨产城融合、港产城联动的实践路径。矿山公园复绿工程,系统呈现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学员结合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借鉴黄石‘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经验,推动襄阳沿江化工企业搬迁与滨江生态廊道建设。
曹家晚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成为绿色发展的鲜活样本。该村通过生态修复与三产融合,从“脏乱差”蜕变为“绿富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学员对比襄阳保康县尧治河村发展经验,提出:“需强化‘共同缔造’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培育,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
联通内外,擘画开放发展新格局
在黄石新港港口,多式联运枢纽的繁忙场景彰显了“以港兴城”的开放战略。作为长江中游核心港口,其“江海直达、铁水联运”的物流网络,为襄阳打造汉江航运中心提供了对标样本。大家一致表示,将发挥襄阳高新区、襄阳自贸区、襄阳综保区、襄阳跨境电商试验区“四区”叠加优势,加快打造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和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常态化运营,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中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此次黄石之行,既是一场思想破冰的“问道之旅”,更是一次高质量发展的“对标实践”。一堂堂理论辅导课,一次次现场教学,一场场研讨交流,形式丰富、干货满满的“互换式异地教学”,给学员们带来理论滋养、实践启迪和奋进动力。学员纷纷表示,通过“互换教学”,从黄石“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双转型中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本领,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履职能力都得以提高。下一步,襄阳市委党校将深化与黄石等地的联动教学机制,推动“他山之石”转化为“本土实践”,为襄阳建成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力量。